鹽堿地土壤立體改良技術 讓荒灘披綠裝
2016/11/07 集團新聞
衣物鹽堿化:在日常生活中鹽堿化現象我們也能經??吹?,舉個形象的例子,在夏天我們穿著深色的衣服,衣物表面經常出現白色的痕跡。這里的白色痕跡就是人體中汗液含有的鹽堿成分,在陽光暴曬下水分被蒸發(fā)后,鹽堿結晶留在衣服表面。
清洗方法:人們常使用方法就是將衣物泡在水中并加入洗衣液進行漂洗,鹽堿結晶體融入水中,衣物含鹽堿量減少白色痕跡消失。
鹽堿地改良啟示:“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去汽散,汽散鹽存”,正是鹽堿地“水鹽運動”的原理。同時,“衣物漂洗方法”也是鹽堿地改良的基礎方法。
鹽堿地就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目前,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約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約為9913萬公頃。鹽堿地按區(qū)域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濱海鹽漬區(qū)、黃淮海平原鹽漬區(qū)、荒漠及荒漠草原鹽漬區(qū)、草原鹽漬區(qū)四個大類型。
鹽堿地的形成原因是特別復雜的,氣候變化、地理條件、土壤質地、底下水質、耕作不當都會導致土壤鹽堿化。它產生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鹽堿地區(qū)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在土地表層形成白茫茫的景象。根據PH值的不同,鹽堿地又可以分為:輕度鹽堿地、中度鹽堿地及重度鹽堿地。
巴彥淖爾市位于河套平原,是內陸鹽堿化比較嚴重的地區(qū)。當地在農作生產時引用黃河水灌溉,導致地下水位居高不下。加上氣候干燥蒸發(fā)強度大,誘發(fā)下部鹽分向表層聚集,產生土壤次生鹽漬化,在一些地勢相對低洼的地段形成了大量的鹽堿地。蒙草團隊進入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對當地鹽堿地進行改良研究,經過對當地的水、土、氣、植物等多方面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了綜合的治理方案。
馴化具有抗逆性的鄉(xiāng)土植物是蒙草進行生態(tài)修復的“土辦法”,在五原縣鹽堿地改良地區(qū)蒙草團隊進行植物調查,將生長在鹽堿地中的植物種質采集回來進行馴化培育,然后種植到鹽堿地區(qū)達到土壤改良的目的。目前,蒙草團隊已經馴化種植了蒙草補血草、檉柳、蒙古馬蓮、苦馬豆、芨芨草、堿韭、大花萱草等鄉(xiāng)土植物。
這些植物不僅能適宜在鹽堿地中生長,更重要的是蒙草對這些鄉(xiāng)土植物的內部特性進行研究,劃分出具有聚鹽、吸鹽和泌鹽功能的鄉(xiāng)土植物,經過合理的配比種植后達到鹽堿地改良的目的。與此同時,蒙草已率先收集了內蒙古地區(qū)具有改良鹽堿地功能的鄉(xiāng)土植物種質,為下一步改良其它地區(qū)鹽堿地提供了科學依據。
鹽堿地中的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地下水及自然降水兩個方面,五原縣地下水質含鹽堿成份較高。在雨水旺盛時,地下水位抬高后將含有鹽堿成份的水帶到地表,經過陽光照射蒸發(fā)后,鹽堿成分留在地面形成白茫茫景象。所以,在鹽堿地改良時,排鹽不能單純從地面灌溉達到降低鹽堿成份,更要防止地下水位抬高再次把鹽堿成份帶入地表土壤。
蒙草設計的暗管排鹽是使用環(huán)保材料制作的過濾水管,圍繞吸水管周長均勻鉆孔。并在吸水管周圍填充過濾基質,使含有鹽堿成分的地表及地下水分通過吸水管排出。一方面能降低地表土壤鹽堿的含量,另一方面能防止地下水抬高導致二次反鹽現象,達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并且準備將排出的水分經過特殊處理,對地表植物進行二次灌溉,能達到二次洗鹽排鹽的作用。
在鹽堿地中土壤的顆粒細小,土壤毛細管作用強烈,地下水不斷向地表聚集。蒙草則是通過深耕細耙改變土壤的結構增加透水透氣性,防止地下水聚集反鹽。
蒙草山東東營金湖銀河生態(tài)景觀濱海鹽漬區(qū)修復前
蒙草山東東營金湖銀河生態(tài)景觀濱海鹽堿區(qū)修復后
通過平整土地改變地表徑流,防止低洼地發(fā)生次生鹽堿化;通過種養(yǎng)結合循環(huán)利用,增加有機肥源,通過施加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緩沖土壤酸堿度達到適宜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與此同時,蒙草還種植一些具有改良土壤的經濟作物,達到改良效果和經濟收益兼具的作用。
化學改良的核心是使用化學物質與土壤中鹽堿成分作用,使得土壤PH值趨于中性,緩解或消除不良特性,以達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的目的。脫硫石膏是由燃煤電廠用生石灰吸收煙氣中的So2產生的副產品。如果不合理利用或容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而在鹽堿地中使用能起到中和PH值,達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蒙草五原鹽堿地改良研究院鄉(xiāng)土植物苗圃建設前
蒙草五原鹽堿地改良研究院鄉(xiāng)土植物苗圃建設后
蒙草通過對鹽堿地土壤化學成份的研究,通過添加的改良劑脫硫石膏等物品劑降低土壤鹽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質。脫硫石膏富含S、Ca、Si等植物有益的礦質營養(yǎng),其溶解產生Ca2+能夠代換土壤膠體上的Na+,從而降低土壤的堿化度、中和pH值以及增加土壤透水性,達到土壤改良的目的。
如今在蒙草團隊的改良下綠植遍布山東、呼和浩特、巴彥淖爾市多個地方,一直以來蒙草通過馴化鄉(xiāng)土植物進行修復生態(tài),潛心研究小草向下的力量?;卩l(xiāng)土植物研究與其它技術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鹽堿地“寓改良于利用中,改良與利用并行”的效果。與此同時,蒙草已經制定了《鹽堿地改良技術規(guī)范》標準,成為了行業(yè)的典范。
歡迎關注蒙草官方微信